遇见东师

2015.09.21
供稿单位
党委宣传部
文字
闫冬
摄影
李锐
审核
徐红彦
主办单位
党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
信息化办
美术学院

躬耕不辍育桃李 矢志不渝教师情(二)

点击次数:

白志东先生的科研体会

2013年1月18日,在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我主持完成的项目“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奖项打破了我校14年来无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历史,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上个世纪,我就逐渐认识到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维数据分析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急需发展一套全新的统计理论来解决大维数据分析问题。多年来,我始终埋头于这一领域的科研之中,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诱,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将大维随机矩阵理论的研究引入到数理统计中来,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大维数据分析中的新课题并不断推向深入。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自己教师的职责,一直坚持科研、教学两不误。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搞好科研,就不知道你教的东西有什么用,自然也教不好。科研对于教学具有辅助作用,而教学也应该更好地为科研服务。所以,我经常跟学生强调的是对于知识要学以致用。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的东西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学会应用。即使学的是纯理论知识,也不要忘了它们的应用价值。

我对学生要求严格,尤其体现在学位论文上,我绝不允许学生从杂志上随便找一篇文章,小修小改后就作为自己的创新之作,而是要求它们必须找到一个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的方向作为出发点,选择具有一系列后续研究价值的课题,并在毕业后还能继续一段时间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我经常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学无止境的意思,而我们科研工作者最忌讳的就是浅尝辄止。”我在东师的这片沃土上,培养了一批学术新秀,如郑术蓉、胡江等。未来,我将与这些年轻的科研骨干一道用心耕耘,贡献力量。

王恩波先生谈科研人才培养

1957年毕业留校工作以来,我始终将教书育人和为祖国培养科研接班人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首要是人品培养,其次才是能力形成。我经常对学生说:“不要求你们每个人都是党员,但你们要热爱祖国。”我也常搜集一些老科学家、留学归国人才的事迹讲给学生,教育、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这些努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独立和创新精神在科研中非常重要,我对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培养尤为看重。老师要在学生科研进程的每一个关节点上,对他们有所掌握和指导,但又不能完全手把手教,那其实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查阅文献、开题报告、准备实验用品、做实验等环节,我都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保证实验方法正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做实验,不怕失败。此外,在阅读文献上我还有个特殊要求———要学生说出某些高级别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何以能发表,还有没有不足。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有一名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对我轻松地说:“这篇文章投低了,没有什么不足。”我让他重新研读该论文。10天后,这名学生谈出了与上次截然不同的感受,对文章作出了具体又中肯的评价。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这名学生仍记忆犹新,他说,“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弄清了应如何阅读文献”。

科研不是工作,而是兴趣,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科研。早些年科研工作紧张时,我经常是将行李搬到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几天。错过吃饭时间,更是经常的事,因此实验室里备有很多面包和方便面。一次,一位校领导中午看到我和两个学生在实验室边吃面包边修改论文,大为感动地说:“德高望重的教授连午饭和午休的时间都在忙业务,让我看到了365体育:的希望所在”。受我的影响,课题组的学生每周都自发地学习六天,每天八小时。

2014年,在几代东师人的努力基础上,我校多酸化学研究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成绩。接下来,我还要努力地工作,培养365体育的东师人才,让东师多酸研究攀上更高的高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郑德荣先生谈治学

1952年,我毕业于东师历史系,随即留校任教,成为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为党和国家服务奉献的赤诚之心,将我推上了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阵地上,一研究就是一甲子的辛勤。

正如我跨入党史研究这个行当时说的“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所在。”几十年来,我的学术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我积极贯彻党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要求。我的科研选题和著述都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服务大局,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2011年,年逾八十的我参加了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所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以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立为视角》成为教育部三篇入选论文之一。至此,我已先后参加了由八部委联合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80周年、90周年三次国家级理论研讨会,每次都以高质量的论文入选并得到理论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些许成绩的取得与端正的学风不无关系,学风是教学科研的灵魂与生命。“学风不单纯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首先是人生观、价值观在治学中的体现。良好的学风即是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严谨、求实、探索、创新。这十六个字是我科研与治学的座右铭。到明年,我就从教65年了,现在仍笔耕不辍,与时俱进,永葆学术青春。我还坚持在一线培养博士研究生,同时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任务,还不时参与学术研讨会。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之心绿树常青,培养后学之情殷切昂扬,探索创新之志激荡澎湃。

(摘自《东北师大校报》)